《心理学》选择题
第一章 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1、下列心理现象中只有属于认识过程。
A、情绪B、兴趣C、能力 D 思维
2、注意的两个特点是
A、指向性和集中性B、选择性和集中性C、指向性和选择性D、调节性和集中性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科学。
A、心理过程B、心理现象C、个性心理特征D、认识过程
4、是个性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
A、气质 B、能力 C、性格 D、 意识
5、人的心理实质是
A、人脑对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 C、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6、人的心理现象包括
A、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B、意志过程与情感过程 C、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D、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
7、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通过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A、认识过程B、意志过程C、情感过程 D、心理过程
8、个性心理特征的结构成分主要包括
A、认识、情感和意志B、感知、记忆、思维、想像 C、能力、气质和性格D、需要、动机、兴趣、爱好
9、人们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心理学上统称为
A、个性倾向性 B、个性心理特征c、心理状态D、心理过程
10、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A、公元前4世纪B、18世纪C、19世纪
11、下列的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A、感觉B、表象C、注意D、思维
12、由实验者主动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称作
A、自变量B、因变量c、无关变量D、反应变量
13、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因素加以控制或改变去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称做
A、自然观察法B、自然实验法c、调查法D、访谈调查
14、古希腊哲学家写了《论灵魂》一书,该书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系统论述心理 学思想的著作。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笛卡尔D、冯特
15、在进行心理研究时,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 原则。
A、客观性B、发展性c、系统性D、教育性
16、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这 是指心理学研究应遵循原则。
A、客观性B、发展性c、系统性D、教育性
17、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 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叫做
A、观察法B、测验法c、调查法D、实验法
18、研究者将事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借以了解 被试的某些心理特点的方法称之为法。
A、产品分析B、问卷c、访谈调查D、个案
19、真正用科学方法鉴定出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在1861年,医生通过对失语症 患者的尸体解剖,在大脑左半球发现了言语中枢。
A、德国B、美国c、法国D、英国
20、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的研究方法称之为法。
A、调查B、测验c、实验D、个案
21、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称之为法。
A、测验B、谈话c、调查D、个案研究
22、通过分析学生的日记、作文、试卷来研究其心理特点的方法称之为法。
A、问卷B、调查c、个案研究D、活动产品分析
I、D 2、A 3、B 4、C 5、C 6、C 7、D 8、C 9、B 10、C I1、C 12、A 13、B 14、B 15、D 16、C 17、D 18、C 19、C 20、A 21、D 22、D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1、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
A、顶叶B、额叶c、颓叶D、枕叶
2、下列属于条件抑制的是
A、保护性抑制 B、超限抑制 c、分化抑制 D、外抑制
3、人的→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
A、精神活动B、反射活动c、意识活动D、技能活动
4、狗听到主人唤它的名字就跑过来,是下列反射。
A、无条件反射B、第一信号的条件反射 c、第二信号的条件反射D、本能的反射
5、下列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见风流泪B、乐极生悲c、谈梅生津 D、望梅止渴
6、下列属条件反射。
A、眨眼反射B、吸吮反射c、膝跳反射D、信号反射
7、传入神经元也称为
A、联络神经元B、感觉神经元c、运动神经元D、单极神经元
8、突然传来敲门声,打断人的思路而分散注意力,属于下列现象。
A、同时性正诱导B、同时性负诱导c、相继性正诱导D、相继性负诱导
9、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
A、枕叶B、颞叶c、额叶D、顶叶
10、病人说话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甚至丧失说话能力,这种现象称作
A、昕觉性失语症B、运动性失语症c、视觉性失语症D、失写症
11、病人与人说话时常常答非所问,这种现象称作
A、运动性失语症B、听觉性失语症c、视觉性失语症D、失写症
12、接收其他神经元来的信息并传至细胞体的是
A、细胞体B、树突c、轴突D、体液
13、一个神经元中,通过化学反应,为神经活动提供能量的是
A、细胞体B、体液c、轴突D、树突
14、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部位是
A、脊髓B、延脑c、网状结构
15、脑的最高级部位,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器官是
A、中脑B、网状结构c、边缘系统D、大脑皮层
16、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是
A、反映B、反射c、感应性
17、食物直接剌激口腔引起唾液分泌,这种现象是
A、无条件反射B、经典性条件反射c、工具性条件反射D、反映
18、有机体的行为作为获得奖赏(或逃避惩罚)的手段,这种反射是
A、无条件反射B、经典性条件反射c、工具性条件反射D、二级条件反射
19、如果某个一定频率的声音形成了条件反射,那么,比这个声音频率高或低的声音同 样能引起反应,这种现象叫做
A、泛化B、分化c、动力定型D、外抑制
20、人在闭上眼睛时,可以使一个声音听得更清楚些,这种现象可以用来解释。
A、正诱导B、负诱导c、外抑制D、分化抑制
21、人在过度疲劳时的睡眠就是的表现。
A、外抑制B、保护性抑制c、消退抑制
22、下列属于非条件性抑制的是
A、消退抑制B、内抑制c、分化抑制D、外抑制
23、下列属于无条件抑制的是
A、内抑制B、分化抑制c、消退抑制D、保护性抑制
24、下列属于内抑制的是
A、消退抑制B、无条件抑制c、超限抑制D、保护性抑制
25、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抑制。
A、内 B、外c、消退D、超限
26、当剌激过程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 这叫抑制。
A、外B、内c、消退D、保护性
27、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叫做抑制。
A、消退B、分化c、超限D、外
28、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 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
抑制。
A、消退B、外c、分化D、非条件
I、D 2、C 3、B 4、B 5、C 6、D 7、B 8、B 9、B 10、B l1、B 12、B 13、A 14、A 15、D 16、B 17、A 18、C 19、A 20、A 21、B 22、D 23、D 24、A 25、B 26、D 27、A 28、C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1、下列--------属于感应性水平。
A、草履虫趋利避害反应B、蜜蜂对花的反应c、鸟的条件反射反应D、猩猩的条件反射反应
2、心理发生的标志是
A、反映B、感应性c、信号性反应D、感觉
3、生物和无生命物质的根本区别是
A、反映B、感应性c、信号性反应D、感觉
4、一个物体受到外界的影响,就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外界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作
A、反映B、感应性c、信号性反应D、感觉
5、元脊椎动物是处于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
A、感觉B、知觉c、思维萌芽D、表象
6、低等脊椎动物是处于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
A、感觉B、知觉c、思维萌芽D、表象
7、高等脊椎动物是处于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
A、感觉B、知觉c、思维萌芽D、表象
8、蚂蚁、蜜蜂和蜘蛛等昆虫是处于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
A、感觉B、知觉c、思维萌芽D、表象
9、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等是处于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
A、感觉B、知觉c、思维萌芽D、表象
10、黑猩猩、大猩猩等灵长类动物是处于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
A、感觉B、知觉c、思维萌芽D、表象
11、人类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A、自然环境B、社会环境c、遗传素质
12、在人类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A、自然环境B、社会环境c、教育条件D、遗传素质
13、是人类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主要标志。
A、概括性B、目的性c、主观能动性D、社会制约性
14、人能够根据目的和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使客观事物服务于自己,这反映了人类 心理的特点。
A、概括性B、目的性c、主观能动性D、社会制约性
15、个体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水平不同,使其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也不同,这反映 了人类心理的特点。
A、概括性B、目的性 B主观能动性D社会制约性
I、A 2、C 3、B 4、A 5、A 6、B 7、C 8、A 9、B 10、C l1、C 12、C 13、A 14、C 15、D
第四章 感觉和感知
1、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这种知觉称做------
A、真动知觉B、似动知觉c、幻觉D、时间错觉 2、"月明星稀"是感觉的现象。
A、适应B、对比c、后象D、视觉障碍
3、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称为知觉。
A、深度B、大小c、形状D、面积
4、视觉属于
A、内受感觉B、本受感觉c、机体觉D、外受感觉
5、胃的剧烈收缩所引起的疼痛属于
A、内受感觉B、本受感觉c、外受感觉D、运动觉
6、 "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属于感觉的现象。
A、同时对比B、后像c、适应D、继时对比
7、对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称为
A、i&维B、感觉c、知觉D、概擂
8、当知觉的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人们对知觉客体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一特点称为
A、知觉的整体性B、知觉的理解概括性 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恒常性
9、人脑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属于
A、方位知觉B、物体知觉c、形状知觉D、空间知觉
10、感觉的适应是的刺激持续作用的结果。
A、不同B、相同c、其他感官D、相关
11、感受性与感觉阙限在数量上成关系。
A、正比B、反比c、无关D、比较复杂
12、学生在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这是利用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
13、吃了糖之后吃椅子会感到格外酸,这种现象即
A、同时对比B、联觉c、继时对比D、适应
14、人脑对直接作用感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反映是
A、感觉B、知觉c、色觉D、统觉
15、一支白粉笔,无论将它放在明处还是暗处,人都会知道它是白粉笔,这种知觉特性是
A、颜色恒常性B、亮度恒常性 c大小恒常性D、形状恒常性、
16、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
A、知觉B、感觉c、识记D、思维
17、人能够感觉最小变量的能力是
A、绝对感觉阙限B、差别感觉阙限 c、绝对感受性D、差别感受性
18、刚刚引起人产生主观感觉的剌激量是
A、绝对感觉阙限B、差别感觉阔限 c、绝对感受性D、差别感受性
19、感受器官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是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感觉相互作用D、实践活动影响
20、从不同距离、不同角度看同一物品,它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与形状是不同的,但我们 5可把它看成同一物品,这体现了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
21、在小学生识字教学阶段,学生对一些字形相近的字常常出现书写错误,这是由于受
泪觉的影响。
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
22、是对机体位置、运动状态的反映。
A、外受感觉B、内受感觉c、本受感觉D、知觉
23、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是知觉。 A、空间B、时间c、方位D、运动
24、个体对物体各部分排列组合的反映是知觉。
A、形状B、深度c、大小D、方位
25、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是知觉。 A、形状B、方位c、深度D、大小
26、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反映是知觉。
A、空间B、方位c、深度D、运动
27、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称为观察的品质。 A、目的性B、客观性c、精细性D、敏锐性
28、在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质,称为观察的品质。 A、目的性B、客观性c、精细性D、敏锐性
1、B 2、B 3、A 4、D 5、A 6、C 7、C 8、D 9、D 10、B l1、B 12、A 13、 C 14、 B 15、 B 16、 A 17、 D 18、 A 19、 A 20、 D 21、 C 22、 D 23、 B 24、 A 25、 B 26、 D 27、 A 28、 C
第五章 记忆
1、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在时间上的划分界限为
A、I分钟B、l。分钟C、l小时
2、容量为7±2个组块的记忆是记忆口
A、瞬时B、短时C、形象D、l天 D、动作
3、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即转入
A、瞬时记忆B、意义记忆C、长时记忆D、机械记忆
4、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失用说D、记忆衰退
5、遗忘进程是
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毫无规律D、均衡发展
6、防止遗忘的基本方法是
A、预习B、实习c、练习D、复习
7、识记的材料在保持过程中,会发生变化。
A、质B、量c、量和质D、不
8、事先有预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方法,必要时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叫
A、意义识记B、元意识记c、有意识记D、机械识记
9、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
A、过度学习B、记忆的恢复现象
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D、元前摄抑制的影响 10、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个组块口
A、5 ± 2 B、9 ± 2 C、7 ± 2 D、6±2
11、无意义音节的首创者和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是
A、巴甫洛夫B、艾宾浩斯C、詹姆斯D、达伦巴赫
12、是由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
A、注意B、记忆C、想像D、表象
13、一般地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属于下列哪种记忆?
A、瞬时B、短时C、长时D、运动
14、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叫
A、思维B、感觉C、知觉D、记忆
15、记忆过程的基本环节有
A、再认和回忆B、保持和遗忘
C、识记、保持和遗忘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6、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用任何有助于记忆的方法的识记叫
A、机械识记B、无意识记C、意义识记D、有意识记
17、依照识记材料的外部联系,采取简单、重复的办法的识记叫
A、意义识记B、无意识记C、有意识记D、机械识记
18、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
C、干扰D、抑制
19、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复习时主要应采取策略。
A、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B、多样化的复习方法
C、及时复习D、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
20、在路上遇见小时候的同伴,虽然叫不出他(她)的姓名,但确实是认识的,此时的心理
A、重视B、保持c、回忆D、再认
21、识记的内容,因消退原因,完全不能再认或回忆叫
A、暂时性遗忘B、永久性遗忘
c、干扰性遗忘D、逆向性遗忘
22、根据材料内部联系,经过领会,揭示事物意义的识记是
A、有意识记B、无意识记c、意义识记D、机械识记
23、 "自由联想"或"触景生情"引起的回忆是一种
A、有意回忆B、无意回忆c、直接回忆D、追忆
24、告诉你一个电话号码,你可以按照它去拨号,但打过以后,再问你该号码,你又不记
得了,这说明整个号码在你的大脑中经历了一个
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程序性记忆
25、记忆的定位说是由提出的。
A、巴甫洛夫B、潘菲尔德c、贾维克D、海登
26、贾维克和埃思曼所做的白鼠跳台实验证明:脑电活动的反响效应是的神经 基础。
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陈述性记忆
27、在必要时,能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知识迅速地提供出来,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这反映了记忆的品质。
A、识记的敏捷性B、保持的持久性 D、记忆的准备性c、记忆的正确性
28、容量最大的记忆是
A、短时记忆B、瞬时记忆c、长时记忆D、回忆
29、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是
A、识记 B、再认 C、保持D、回忆
30、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叫做
A、保持B、编码c、提取D、回忆
LA 2、B 3、C 4、A 5、A 6、D 7、C 8、C 9、C 10、C l1、B 12、0 13、A 14、D 15、D 16、B 17、D 18、B 19、C 20、D 21、B 22、C 23、B 24、B 25、 B 26、 B 27、 D 28、 C 29、 A 30、 B
第六章 思维和想象
1、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思维品质称为思维的
A、广阔性B、灵活性c、逻辑性D、深刻性
2、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A、想像B、思维c、记忆D、知觉
3、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是
A、综合B、抽象c、概括D、概念
4、欣赏"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时运用的是
A、记忆表象B、创造想像c、再造想像D、幻想
5、思考问题时能冷静地分析其依据、是非、利弊,不易受别人暗示或自己情绪的左右,这是思维的
A、深刻性B、独立性c、灵活性D、批判性
6、鲁班发明锯子借助丝茅草的启示,说明解决问题受的影响。
A、定势B、原型启发c、创造性人格D、动机
7、通过提供概念的各种具体事例来改变概念的无关特征,以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这种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方式称为
A、适当定义B、变式c、比较
8、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思维的
A、概括性B、灵活性c、间接性D、直觉性
9、想像是人脑对已有的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A、经验B、知识c、客体D、表象
10、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与活动方式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叫
A、变式B、定势c、知觉模式D、智力
11、阅读小说时,头脑中产生的有关故事情节的过程是过程。
A、再造想像B、创造想像c、幻想D、无意想像
12、思维过程基本的智力操作手段是
A、分析与综合B、比较与分类c、抽象与概括D、具体化和系统化
13、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能诊断病情属下列的思维特性。
A、直接性B、间接性c、广阔性D、概括性
14、 "一题多解,演绎推理"是
A、再现思维B、求同思维c、聚合思维D、发散思维
15、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
A、原型B、原型启发c、问题情境D、定势
16、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像叫
A、表想B、联想c、做梦D、幻想
17、 "足智多谋、随机多变"是思维的
A、广阔性B、独立性c、灵活性D、逻辑性
18、分解的思维过程主要是
A、分析B、比较c、抽象D、综合
19、分析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是下列的解决问题阶段。
A、提出问题B、明确问题c、提出假设D、检验假设
20、根据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成果的特点,可将思维分为
A、动作思维、形象思维B、聚合式思维、发散式思维
c、常规思维、创造思维D、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1、"灯是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反映了
A、思维的概括性B、思维的灵活性c、思维的间接性D、思维的直觉性
22、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舍弃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
A、分析B、抽象c、概括D、综合
23、学生运用学习过的原理,解答教师布置的作业或解决生活中的某一个问题的思维过程是
A、具体化B、抽象c、概括D、综合
24、能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这是思维的
A、深刻性B、独立性c、灵活性D、批判性
25、闻到饭菜香味,推断妈妈在厨房,这说明
A、思维具有间接性B、思维具有概括性 c、思维与语言有密切的联系D、思维具有直观性
26、把轮船、飞机、自行车、小汽车等一类事物概括为交通工具,使人的认识活动摆脱了 对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性,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和深度,这说明思维具
A、间接性B、概括性c、与语言有密切的联系D、直观性
27、把文章中的各个段落综合起来,把握其中心思想,这是指思维过程的
A、分析B、综合c、比较D、抽象
28、例如,钢笔、铅笔、毛笔、圆珠笔、签字笔各种笔外观不一,但都可以写字,这是指思维 过程中的
A、分析和综合B、比较c、抽象D、概括
29、解几何题的时候,需要作辅助线,我们就在头脑中设想出一张图,作了辅助线之后会 如何,这样的思维就是
A、动作思维B、形象思维c、抽象思维D、创造性思维
30、小学生进行四则运算作业时,如果前面运算的作业题都是加法题,在计算加法题后 再做乘法题时,易把"x"号看做是"+"号,而使计算出现错误。这种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叫
A、人的知觉特点B、知觉定势
c、功能固定D、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动机
31、人们看到钳子是钳东西的,很难想到它还能当锤子使用。这种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叫
A、原型启发B、知觉特点
c、功能固定D、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动机
32、缺乏思维的人,往往走两个极端:或者自以为是,或者人云亦云。
A、广阔性B、深刻性c、灵活性D、批判性
33、动物和人见了食物流口水,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却从中研究和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这说明他的思维具有
A、广阔性B、灵活性c、深刻性D、敏捷性
34、(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就是将猴子的外貌、形态、举止与人的外貌、形态、举止加以而成的。
A、综合B、夸张c、拟人化D、典型化
35、古代神话中关于"雷公"、"电母"、"风婆"的形象,就是采用了方式而创造出来的。
A、综合B、夸张c、拟人化D、典型化
36、幻想是的一种特殊形式口
A、再造想像B、创造想像c、无意想像D、空想
37、人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基本材料是
A、感知B、记忆c、想像D、表象
38、变更直观材料或事物的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以突出本质特征,这是指
A、变式B、抽象c、概括D、具体化
39、解决问题的关键是
A、提出问题B、分析问题 c、找出问题解决的原则、途径和方法D、检验假设
40、眼望天上白云自然而然想像成是草原上的羊群,这属于想像。
A、有意B、无意c、再造D、创造
41、发散性思维的能使人的思维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
A、灵活性B、独特性c、流畅性D、精致性
第七章情绪和情感
1、与人的责任心有关的情感体验属于
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热情
2、在马斯洛需要层次学说中,属于最高层次的需要是的需要。
A、安全B、爱与归属c、自我实现D、尊重
3、与追求真理有关的情感体验属于
A、认识B、理智感c、道德感D、美感
4、人们对科学研究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产生好奇感,这种情感属于
A、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认识
5、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称做
A、心境B、激情c、应激
6、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感。
A、生理B、爱与归属c、自我实现
7、对偏见、迷信、谬误的憎恨属于
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
8、凯农提出的情绪理论特别重视的作用。
A、大脑皮层B、丘脑c、边缘系统 D、网状结构
9、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是与人的相联系的高级情感。
A、心理需要B、生理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 D、社会需要
10、小明解出3道数学难题,心中感到无比欢乐,这种情感表现为
A、美感B、心境c、激情D、理智感
11、剧院等公共场所出口的门一般多为向外推式的,这主要考虑了的需要。
A、心境B、激情c、应激D、美感
12、根据叶克斯一道得生定律,对一般难度的操作任务而言,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反应效率的是
A、较高的激动水平B、较低的激动水平 c、中等的激动水平D、很低的激动水平 13、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是的绝好写照。
A、激情B、心境c、热情
14、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最低层次需要是
A、生理需要B、社交与尊重的需要 c、求知与审美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
15、根据需要的起源不同,人的需要可分为
A、生理与社会需要B、食物与饮料需要 c、睡眠与活动需要D、物质与精神需要 16、 "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同志友谊感"属于
A、美感B、心境c、道德感
17、伴随情绪体验出现的有机体的外部表现叫做
A、情绪B、表情c、情感D、感情
18、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以某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为中介的。
A、动机B、态度c、需要D、体验
19、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持久而又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叫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20、猛烈爆发而又短暂的情绪状态叫
A、激情B、应激c、心境D、情感
21、 "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情绪影响所致。
A、激情B、心境c、热情D、应激
22、 "手舞足蹈,摩拳擦掌"属于
A、言语表情B、动作表情c、西部表情D、音调表情
2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属于的情感体验
A、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热爱感
24、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引起的情绪是
A、心境B、激情c、应激D、热情
25、对优美的自然风景的欣赏,对良好社会品行的赞美,这指的是
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成人感
26、眉开眼笑、怒目而视、愁眉苦脸、面红耳赤、泪流满面等,是指表情中的
A、面部表情B、动作表情c、言语表情D、身段表情
27、心理学家沙赫特做了一个著名的"情绪归因论"的实验,表明是情绪反应的主要因素。
A、剌激情境B、生理变化c、情绪经验D、丘脑
28、 "情绪的认识一评估说"强调大脑皮层对情景的认识、评估,反应序列是"情景一评估一情绪",该情绪理论由提出。
A、詹姆士B、凯农c、阿诺德
29、情绪理论中的机体知觉理论是由提出的。
A、詹姆士一朗格B、凯农c、阿诺德
第八章 意志
1、"鱼,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这反映的是。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以上皆非
2、品学均差的学生既怕学习上的困难,又怕学习不好受到处分。这反映的是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以上皆非
3、学生想参加校建球队为学校争光,又怕耽误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这反映的是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以上皆非
4、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环节。
A、确定行动目的B、制订行动计划c、作出行动决定D、执行决定阶段
5、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 E目的的心理过程。
A、认知B、情绪和情感c、意志D、随意运动
6、根据动机的起源,可分为。
A、高尚的动机和卑劣的动机B、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c、主导动机和次要动机D、长远动机和短暂动机
7、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可分为
A、高尚的动机和卑劣的动机B、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c、主导动机和次要动机D、长远动机和短暂动机
8、根据动机对活动的支配作用大小,可以分为
A、高尚的动机和卑劣的动机B、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c、长远动机和短暂动机D、主导动机和次要动机
9、就是一个人能够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调节和支配
|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
A、意志的自觉性B、意志的果断性 c、意志的坚韧性D、意志的自制性
10、是一个人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志。
A、意志的自觉性B、意志的果断性c、意志的自制性D、意志的坚韧性
11、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A、意志的自觉性B、意志的果断性c、意志的自制性D、意志的坚韧性
12、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质。
A、意志的自觉性 c、意志的自制性B、意志的果断性 D、意志的坚韧性
第九章 注意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注意品质的一项是
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选择性 c、注意的稳定性D、注意的转移E
2、使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地反映,这是注意功能的体现。
A、选择 B、监督c、保持 D、调节
3;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
A、元条件反射B、条件反射c、定向反射D、适应性反射
4、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是
A、边缘系统B、网状结构c、大脑皮层D、大脑额叶
5、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同样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目。
A、注意的范围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
6、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
7、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指的是
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
8、是注意有目的地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
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
9、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
A、兴趣B、爱好c、好奇心D、需要
10、是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
A、兴趣B、爱好c、好奇心D、需要
11、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
A、兴趣B、爱好c、好奇心D、需要
12、根据兴趣的内容,可以把兴趣分为
A、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B、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c、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D、积极兴趣和消极兴趣
13、根据兴趣的倾向性,可以把兴趣分为
A、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B、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c、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D、积极兴趣和消极兴趣
14、依据兴趣持续的时间,可以把兴趣分为
A、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B、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c、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D、积极兴趣和消极兴趣
15、依据兴趣有无效能,可以把兴趣分为
A、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B、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c、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D、积极兴趣和消极兴趣
第十章语言与技能
1、会骑自行车的人,有利于学习两轮摩托车,这主要受下列的影响。
A、变式B、定式c、正迁移D、负迁移
2、练习到一定阶段,操作技能水平的暂时停止是下列现象。
A、起伏现象B、高原现象c、疲劳现象D、极限现象
3、是一种情境性言语。
A、独自言语B、对话言语c、书面言语D、内部言语
4、是开展性程度最高的言语形式。
A、独自言语B、对话言语c、书面言语D、内部言语
5、语言的深层结构和表面结构理论是由提出的。
A、布鲁纳B、皮亚杰c、乔姆斯基D、维果茨基
6、我们知道茶杯打碎了这个事实,这是语言的结构。
A、深层B、表层c、底层D、浅层
7、下列不属于技能。
A、呼吸B、书写c、跑步D、体操
8、按动作是否连贯,投掷标枪属于的动作技能。
A、连贯B、封闭c、不连贯D、开放
9、按动作是否连贯,唱歌属于的动作技能。
A、连贯B、封闭c、不连贯D、开放
10、按动作进行过程中情境是否变化,打篮球属于的动作技能。
A、连贯B、封闭c、不连贯D、开放
11、按动作进行过程中情境是否变化,体操属于的动作技能。
A、连贯B、封闭c、不连贯D、开放
12、运动员学会跳高后,不利于以后学习撑杆跳高,这种现象是
A、技能的干扰B、练习成绩的起伏c、高原现象D、正迁移
第十一章 能力
1、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A、知识B、技能c、能力D、才能
2、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
A、一般能力B、特殊能力c、才能D、天才
3、有些人的多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丁最完备的结合,能够高水平、创造性地完成多种活动任务,或完成某一领域中人们通常难以完成的特殊活动任务,这种人被称为
A、一般能力B、特殊能力c、才能D、天才
4、是指在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
A、模仿能力B、创造能力c、一般能力D、特殊能力
5、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A、观察力B、记忆力c、抽象概括能力D、创造力
6、提出了能力的二因素说。
A、桑代克B、斯皮尔曼c、塞斯顿D、吉尔福特
7、提出了能力的群因素说。
A、桑代克B、斯皮尔曼c、塞斯顿D、吉尔福特
8、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A、桑代克B、斯皮尔曼c、塞斯顿D、吉尔福特
9、提出了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
A、塞斯顿B、斯皮尔曼c、吉尔福特D、弗侬
10、斯皮尔曼提出了能力的
A、独立因素说B、二因素说c、群因素说D、层次结构理论
11、桑代克提出了能力的
A、独立因素说B、二因素说c、群因素说D、层次结构理论
12、塞斯顿提出了能力的
A、独立因素说B、二因素说c、群因素说D、层次结构理论
13、吉尔福特提出了
A、群因素说B、智力三维结构模型c、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D、二因素说
第十二章 气质与性格
1、是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A、气质B、能力c、需要D、性格
2、把人的体型分成肥胖型、筋骨型和细长型三类,并认为体型决定人的气质。
A、希波克拉特B、谢尔顿c、克瑞奇米尔D、巴甫洛夫
3、根据巴甫洛夫的观点,活泼型的神经类型所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4、根据巴甫洛夫的观点,强而不平衡的神经类型所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5、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A、能力B、气质c、性格D、动机
6、提出了体液气质说,根据人体中含有的四种体液的不同搭配将气质分为四种: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A、希波克拉特B、克瑞奇米尔c、谢尔顿D、巳甫洛夫
7、一个人是自信、自尊还是自负、自卑,反映了性格的
A、态度特征B、意志特征c、情绪特征D、认知特征
8、根据巴甫洛夫的观点,安静型的神经类型所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9、根据巴甫洛夫的观点,弱型的神经类型所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10、认知倾向上的被动感知型与主动观察型,思维倾向上的细节分析型和概括型,想像倾向上的现实想像型和幻想型等,都是典型的性格的的差异。
A、态度特征B、意志特征c、情绪特征D、认知特征
11、英国心理学家把人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三种。
A、培因B、荣格c、阿特金森D、奥尔波特
12、瑞士心理学家把性格类型划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A、培因B、荣格c、阿特金森D、奥尔波特
13、美国心理学家把人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A、培因B、荣格c、阿特金森D、奥尔波特
14、英国心理学家提出了性格三维度说。
A、艾森克B、斯普兰格c、奥尔波特D、阿特金森
15;德国教育家斯普兰格提出了性格的
A、性格三维度说B、文化价值观说 c、人格特质说 D、优势心理机能说
16、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人格特质说。
A、艾森克 B、斯普兰格c、奥尔波特D、阿特金森
17、美国心理学家把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A、荣格B、艾森克c、卡特尔D、奥尔波特
18、主题统觉测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等人开创的一种人格测量技术。
A、罗夏B、莫瑞 c、荣格 D、培因